服务热线电话
133-3872-3732
图书馆建筑结构、藏书及设施常因富含纤维素而成为白蚁的侵害目标,白蚁不仅会蛀蚀木质书架、地板和门窗,还可能破坏珍贵古籍、档案等不可再生资源,甚至威胁建筑结构安全。因此,图书馆白蚁防治需兼顾有效性、安全性与文化资源保护。
首先,需严格控制室内温湿度。使用空调或除湿设备将相对湿度维持在50%-60%之间(白蚁活跃的临界湿度为60%以上),温度控制在20℃-25℃(避免超过28℃,白蚁繁殖速度加快)。例如,在梅雨季节或潮湿地区,可增加除湿机运行时间,并在书架间放置湿度计实时监测;对于开放式书库,可通过通风系统加速空气流通,减少局部潮湿。
其次,需保持环境清洁。定期清理书架顶部、地面角落及设备背后的灰尘和杂物(白蚁常通过食物残渣或碎屑定位目标),避免堆积形成白蚁的“食物库”。例如,每周用吸尘器清理书架缝隙,每月用干布擦拭书架表面,减少纤维素颗粒的积累;对于长期未使用的区域(如顶层书库),需每季度检查一次,清除无用资料或杂物,避免为白蚁提供隐蔽场所。
建筑结构方面,检查外墙与地面接触处、管道穿墙部位、门窗框与墙体连接处是否有裂缝或孔洞(白蚁可通过直径仅1毫米的缝隙侵入),用水泥或防水密封胶填补;对于木质门窗,需在底部安装金属护板(高度不低于20厘米),防止白蚁从地面蛀蚀;对于地下书库或与土壤直接接触的区域,需在地面铺设防潮膜(如聚乙烯薄膜)并设置隔离带(如碎石或混凝土层),阻断白蚁从地下向上蔓延的路径。
藏书保护方面,对于长期不用的古籍、档案等珍贵资料需放入密封盒或文件袋中(材质可选无酸纸或聚丙烯),减少暴露在空气中的面积;常用资料需按类别整理并放置在离地至少15厘米的书架上(避免直接接触潮湿地面),书架与墙体之间需预留10-15厘米的缝隙,便于通风和检查;对于特别珍贵的资料,可复制副本并将原件存入恒温恒湿库(温度控制在18℃-22℃,湿度控制在45%-50%),减少原件的暴露风险。
日常操作方面,搬运资料时需使用清洁的推车或托盘,避免直接接触地面(防止沾染白蚁或其分泌物)。存放资料时需轻拿轻放,避免损坏包装或书架表面(破损处易吸引白蚁);对于新入库的资料,需检查包装是否完好(如是否有蛀孔、泥被),若发现问题需立即隔离并联系专业机构处理。
通过人工定期检查与装置监测相结合的方式,实现早期发现与快速响应。人工检查方面,需制定定期巡查制度。例如,安排专人每季度对全馆进行一次全面检查(包括书架、地板、门窗、墙体等),重点检查隐蔽区域(如书架背面、墙角、管道周围)是否有蛀孔、泥被、蚁路或排泄物(白蚁蛀蚀后产生的粉末状物质)。对于长期未使用的区域(如顶层书库或地下室),需增加检查频率(每两个月一次)。检查时需使用手电筒和放大镜辅助观察,并记录发现蚁害的位置、范围及特征(如蛀孔直径、泥被颜色)。
装置监测方面,可在图书馆内设置白蚁诱捕器或监测站。诱捕器通常由木质或纤维素材料制成,内部放置吸引白蚁的诱饵(如纸片、木屑),外部设置隔离层防止非靶标生物进入。例如,将诱捕器放置在书架底部、地板缝隙或墙体角落(白蚁活动频繁的区域),每2-3个月检查一次,若发现诱饵被蛀蚀或内有白蚁活动,需立即标记位置并联系专业机构进一步勘查。需注意,监测装置需定期维护(如更换诱饵、清洁表面),确保其有效性。
最后,一旦发现图书馆内出现白蚁,需立即联系专业白蚁防治机构进行勘查与治理。若在某排书架发现蚁害,需立即用塑料布包裹书架四周(防止白蚁逃逸至其他区域),并在书架前设置警示标识(如“白蚁防治中,请勿靠近”)。
下一篇:博物馆白蚁防治的专业方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