服务热线电话
133-3872-3732
电线电缆因埋于地下、穿墙走线或密集铺设于设备间,其隐蔽性与连续性使其成为白蚁侵害的高风险对象。白蚁啃食绝缘层或导体可能引发短路、火灾甚至停电事故,因此防治需兼顾防蚁侵入、实时监测与应急处理,同时严格遵循电气安全规范,确保人员与设备安全。
前期设计与施工防护
电线电缆的路由规划需避开白蚁高发区域,如潮湿的土壤、靠近水源或堆放木材的场地。若无法避开,应在路由下方铺设防蚁隔离层,例如厚度不小于50厘米的碎石或粗砂层,利用其透水性与颗粒间隙阻止白蚁穿越。穿墙或穿楼板的线缆孔洞必须采用防火防蚁材料密封,如膨胀水泥或聚氨酯发泡胶,确保密封层无裂缝且与线缆紧密贴合,防止白蚁从缝隙钻入。
在电缆沟或桥架设计中,需预留检修空间并设置防蚁挡板。挡板应采用耐腐蚀金属或高密度塑料,高度不低于20厘米,底部嵌入地基,顶部与桥架边缘平齐,形成物理屏障。线缆铺设时避免与木质结构直接接触,若必须接触,需在木质表面涂刷防蚁涂料,或在线缆与木材间加垫陶瓷、金属等防蚁材料。
运行环境湿度控制
白蚁活动与湿度密切相关,因此需通过环境改造降低线缆周围湿度。对于埋地线缆,可在路由两侧设置排水沟,坡度不小于1%,确保雨水快速排离。沟内填充碎石并覆盖土工布,防止泥土堵塞。室内线缆密集区域(如配电室、机房)需安装除湿设备,将空气湿度控制在60%以下。除湿设备应定期维护,确保排水畅通且无漏水风险。
线缆接头是防潮重点,需采用防水接线盒并填充密封胶,防止水分渗入。接头制作时需严格遵循工艺标准,确保绝缘层无破损且接触电阻符合要求。对于潮湿环境中的线缆,可定期喷洒天然防蚁剂(如稀释的柠檬桉油),利用其挥发性气味驱赶白蚁,同时避免对线缆材质造成腐蚀。
实时监测与定期巡检
建立线缆白蚁监测网络是早期发现侵害的关键。可在关键节点(如电缆井、桥架转弯处)安装监测装置,例如嵌入木质诱饵块的传感器。当白蚁啃食诱饵时,传感器会触发警报并将位置信息上传至监控平台。监测装置需定期检查,确保电池电量充足且信号传输正常。
人工巡检需制定标准化流程,重点检查线缆外护套是否有蛀蚀孔洞、泥被或蚁路。对于埋地线缆,可用地质雷达或红外热成像仪辅助检测,识别地下空洞或异常温升(可能因白蚁活动导致局部发热)。巡检频率应根据环境风险等级确定,潮湿区域或白蚁高发期需增加频次。
应急处理与安全隔离
发现线缆遭白蚁侵害时,需立即切断电源并设置警示标识,防止人员触电。若侵害范围较小,可局部更换受损线缆,但需确保新旧线缆型号、规格一致,且接头处理符合规范。更换过程中需佩戴绝缘手套与护目镜,使用绝缘工具操作,避免金属工具触碰带电部位。
若侵害范围较大或已引发故障,需启动应急预案,组织专业团队进行抢修。抢修前需对周边区域进行全面检查,确认无其他潜在侵害点。修复后需对线缆进行耐压试验与绝缘电阻测试,确保参数符合运行要求。同时,对侵害区域进行防蚁强化处理,如在线缆周围喷洒防蚁药剂或增设防蚁挡板。
人员培训与安全规范
所有参与线缆设计、施工与维护的人员需接受防蚁知识与安全操作培训,掌握白蚁识别方法、防治技术及应急处理流程。培训内容应包括防蚁材料的正确使用、个人防护装备的穿戴要求(如绝缘鞋、防毒面具)以及事故上报机制。
在高温、潮湿或白蚁活跃季节,需加强现场安全管理,例如限制单人作业时间、设置休息区并提供防暑降温物资。对于高空或地下作业,需配备安全绳、防坠器等防护设备,并安排专人监护。作业完成后需清理现场,将废弃材料与工具妥善存放,避免遗留吸引白蚁的物品(如木屑、食物残渣)。
长期维护与记录管理
建立线缆防蚁维护档案,记录每次巡检、监测与处理的结果,包括时间、位置、侵害程度及采取的措施。通过数据分析识别高风险区域与季节性规律,为后续防治提供依据。例如,若某区域连续两年在雨季出现白蚁活动,可提前在该区域增设监测装置或加强防蚁隔离措施。
定期评估防蚁措施的有效性,根据技术更新或环境变化调整方案。例如,若新型防蚁材料通过验证,可逐步替换原有材料;若周边出现新的白蚁巢穴,需扩大监测范围并加强防护。同时,与当地白蚁防治机构保持沟通,及时获取疫情信息与技术支持。
上一篇:墙壁白蚁防治的处理方式
下一篇:没有了!